首页 市场 正文

2年蒸发17万亿!港股“底”近了么?

2023-08-18 01:59:43   来源:券商中国    

来源:证券时报

尽管今日有所反弹,但港股似乎仍未有企稳迹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统计显示,2021年5月,港股总市值最高达53.33万亿港元,截至今年7月底,港股总市值已跌至约36万亿港元,两年多时间蒸发逾17万亿港元。截至8月17日收盘,恒生指数年内跌超7%,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年内跌幅6%。

二级市场的寒意不断向新股市场传导,随着交易量下滑,市场信心不足,新股估值打折,港股上半年IPO集资额跌出了全球前三,排名第六,IPO表现为有史以来最差。

何种原因导致港股疲软不堪,又是谁拖累了港股,资金都去了哪里?

2年蒸发逾17万亿港元

港股最近的一波世纪大牛市应该要从2018年4月份港交所启动25年来最大上市制度改革开始,当时一众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如过江之鲫纷纷回港,资金蜂拥而至南下香江,恒生科技指数在2021年2月站上1万高点。即使在疫情之下,港股总市值在2021年5月底依然达到峰值53万亿港元(注明:以月度统计为口径)。

但随后,港股市场作为一个开放的离岸市场,在各种内外因素交织影响下开始了长达2年多的震荡下调。截至2023年8月17日收盘,恒生指数跌至18326点,自2021年的最高点累计跌幅超40%。恒生科技指数跌至4158.28点,较2021年高点累计下跌超60%。

2021年5月至今,恒生综合行业分类指数中,跌幅最大的是医疗保健,累计跌幅60.3%,其次为地产,累计跌幅53.4%,工业累计跌幅50%,信息科技累计跌幅49.9%,必需消费累计跌幅36.3%,可选消费累计跌幅29.2%。

以月度统计口径为准,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港股总市值约35.98万亿港元,2年多时间里蒸发逾17万亿港元。若按行业划分,自2021年5月底至今年7月底,总市值蒸发最多的为资讯科技业,累计蒸发达到8.4万亿港元,其次为地产建筑业累计蒸发2.6万亿港元、医疗保健行业累计蒸发2.15万亿港元、金融业累计蒸发1.6万亿港元、非必需性消费行业累计蒸发1万亿港元、工业累计蒸发7610亿港元、必需性消费累计蒸发6690亿港元,仅有电讯业是唯一上涨行业,行业总市值上涨4161亿港元。

耀才证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许绎彬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港股市场目前的主要推动力为南下资金,但由于近半年人民币汇率持续偏弱,从而令南下资金投资港股的力度下滑,港股因而变得毫无动力,成交不断萎缩。

流动性大幅下滑,投资收益受影响

市场整体成交疲软,意味着单一股票能获得的流动性更少。数据显示,8月15日当日,港股市场高达865只股票全天零成交,无人问津,日成交额10万港元以下的达到1384只,占比53%。

较低的成交直接导致了不少上市公司的市场估值难以体现其基本面。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还要为维持上市地位付出高额成本。

权衡之下,部分港股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市。比如6月28日,达利食品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启动私有化退市,原因在于公司股份一直在相对较低的价格区间交易,成交量有限,不符合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也无法向市场传达真实价值。2015年上市以来,公司并无通过股权发行筹集任何资金,因此维持上市地位从融资角度而言意义有限,但却产生维持上市成本。

记者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共有14家港股上市公司刊发私有化退市公告,其中5家已经完成了私有化退市,还有9家正在等待通过私有化程序完成退市。而2022年全年港股私有化退市公司15家。

除此之外,投资港股的基金今年亦表现疲弱,多数出现亏损。沪深港基金是一类能够借助沪港通和深港通渠道投资部分港股的公募基金。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9只沪深港基金中,年初至今多达117只录得负回报,占比56%。其中33只重仓港股的基金年内净值跌幅超过10%,科技、互联网、医药等方向的基金净值跌幅普遍达到10%-20%。

不仅如此,恒指表现也拖累了香港外汇基金投资收益。根据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文件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香港外汇基金投资收入中,香港股票投资亏损48亿港元。外汇基金香港股票投资收益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亏损,2022年上半年亏损85亿港元,全年亏损195亿港元。

有消息称,最近数周,港交所与主要银行在定期会议上重点讨论如何刺激港股交投的措施,包括降低股票印花税,以及改进衍生品的设计等。目前港交所正在研究让更多场外产品上市,以扩大零售投资者基础,其中最可行的产品是股票挂钩投资。

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在8月16日的业绩会上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并没有对该消息进行直接否认,而是表示港交所与许多市场参与者保持着良好和密切的关系,“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确保从客户那里了解到最关键的信息,他们关心的问题和领域,什么是对他们最重要的,以及如何增强我们的运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市场有更好的表现,我们有几个咨询小组,我们一直在寻求增强市场的方法,让我们的IPO市场做得更好。”

反观全球核心股票指数,纳斯达克年初至今(截至8月15日)累计涨幅31.74%,标普500累计涨幅16.94%,韩国KOSDAQ累计涨幅32.74%,日经225累计涨幅23.58%,台湾中型100指数累计涨幅33.05%。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股市表现为何如此疲软?谁拖累了港股?

谁拖累了港股?“底”近了吗?

摩根资产管理环球市场策略分析师朱超平向记者分析,港股表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导致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盈利前景信心下降,市场估值受到较大压力。从政策层面来看,目前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还处于陆续落地的过程,具体政策效果有待确认,尤其地产板块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另外,美联储加息周期的长度超出预期,年初市场普遍认为加息周期会在一季度结束,但目前来看仍有可能延续,美国利率上行加大了资金流出港股的压力。

美联储持续加息,推高了全球无风险利率包括香港的港元及美元存款利率。根据DDM模型,无风险利率上升,对股票的估值挤压便愈大。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向记者表示,中美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对于港股的配置,部分外资逐利至日本、韩国、印度等其他周边地区,从而影响港股的流动性及估值。尽管外资可能仍看多中国前景,但他们倾向投资其他地区去间接捕捉中国经济复苏的红利。

从资金流入来看,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了中央结算系统(CCASS)内目标席位持仓比例数据,发现国际中介机构的持股占比从2020年的41.7%下降至截至今年6月30日的38.1%。来自港股通(南下资金)的持仓市值占比从2020年的9.6%大幅增加至12.8%,而中资中介持仓市值占比从2020年的9.6%大幅增加至13.1%。这意味着中资(南下资金+中资中介)承接了部分来自外资的沽压。

不过,南下资金今年以来的流入速度也明显减慢,截至目前累计流入1831亿港元。“港股通未有在港股下跌之际加速买入,反而风格出现变化,包括主力资金流入电讯及能源等国企,其次就是很多时候都买卖指数ETF做短线炒波段,市场缺乏主线,内资信心不足,纯粹高沽低买赚BETA的钱。”颜招骏说。

许绎彬表示,内资减慢流入原因是A股目前缺乏良好的赚钱效应,也就没有来港股做仓的动力。

朱超平告诉记者,从估值水平看,港股已经处于历史区间底部,但是缺乏行情的催化剂。近期走势将更多取决于国内经济政策的动态。

Wind数据显示,当前恒生指数市盈率(TTM)仅为8.57,处于极低值位置。颜招骏称,港股目前估值偏低,但市场信心疲弱,基本面不支持港股盈利上修,海外资金大举回流仍然需要等待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提升,上行空间打开要取决于政策落地情况,做波段为主。看多电讯、石油、博彩、餐饮、旅游等出行链、互联网、电力、工程机械、海外出口股。

持续提升香港市场流动性迫在眉睫

一个股票市场的深度与广度,通常以其规模、上市公司质量和进行交易的投资者等因素来衡量,流动性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交易活跃的市场可以享受“流动性溢价”,对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均有益处。港股市场作为一个开放的离岸市场,如今正面临流动性大幅下滑的窘境。今年以来多个交易日的成交额甚至不足800亿港元,日均成交额在1100亿港元。而美股英伟达今年以来的日均成交额150亿美元(折合约1162亿港元),单只股票日均成交额就已与港股整体成交额不相上下。直面问题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香港作为一个高度成熟的市场,尽管过往多年,在IPO集资额方面保持全球领先位置,但单靠提升IPO集资额并不足以提高市场活力,也不能长久持续。一个拥有高流动性的市场,需要提升市场质量,令市场保持公开、透明、有序和可信赖,保障投资者利益。怎样确保市场质量,让本地、内地和国际投资者保持对香港市场的信心,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声誉,以持续带动香港经济发展是当下香港需要面临的一个长久课题。目前香港社会各界也在积极关注并为之做出努力。比如香港证监会过去数年持续打击“造壳”、唱高散货活动,努力让市场向更公平、更透明的方向发展。香港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有一项安排与创业板(GEM)改革有关,据悉港交所将很快就此展开公众咨询,包括检讨上市制度和第二市场交易机制。港股市场如果要继续为企业发挥集资功能,就必须要进行改革,重拾为优质企业建立初级市场板块的初衷。此外,记者获悉,最近数周,港交所与主要银行在定期会议上重点讨论如何刺激港股交投的措施,包括降低股票印花税以及改进衍生产品的设计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10月25日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日前正接受公众咨询。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呼吁撤销股票印花税。建设高质量的金融市场绝非易事,不可能单靠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措施,而是需要市场上不同人士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保持国际社会对香港市场的认同和信心,进一步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竞争力,才能把握好环球经济中心不断东移、国家经济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庞大机遇。责编:刘珺宇

校对:廖胜超

关键词:

为你推荐